1
温补为主 不盲补
冬季,我们要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,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。羊肉、牛肉、鸡肉、虾、鸽、鹌鹑、海参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,产热量多,御寒效果最好。但羊肉等温燥的食物也不宜过多,以平补滋阴潜阳为主。
寒冷气候使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,应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,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,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。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、胡萝卜、深绿色蔬菜等,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。
在保暖御寒的同时需要注意养阴,防止外冷内燥。平时注意小口喝水,让水分慢慢滋润身体。适当吃些有滋阴作用的食物,如藕、雪菜、梨等。
2
敛藏阳气 潜藏肾气
中医讲究“天人相应”,顺应自然界闭藏的规律,冬季人体应收敛阳气,是此时养生的基础。
若出现手足冰凉、怕冷、腰酸,很可能是阳虚在“使坏”,应早睡晚起,以养阳气、固阴精,老人最好待到太阳升起后才起床,更不能在太阳未升起前外出锻炼,否则会因为损伤阳气,失去锻炼的意义。
肾为先天之本,人体肾气随着天气转寒而变得消耗增多,立冬后应注意补益肾气。
饮食上讲究清补,多吃温润的食物,如鸡、鸭、鱼类、核桃、黑木耳等,配以甘润生津的果蔬,如梨、冬枣、柑橘等。“咸”入肾,也可适量吃些咸味食品,如海带、紫菜、海蜇等。
3
注意保暖 防心血管疾病
立冬之后,气温骤降。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要护好头部、手部、脚部;外出时戴手套、帽子、围巾,穿大衣;睡前用热水泡泡脚;刮大风时最好不要迎风行走。
对高血压患者来说,由于血管收缩,冬季比夏季更难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。因此,最好在入冬时做个血压监测,根据情况调整用药量。
4
立冬三忌
1. 干燥
天气寒冷,皮肤表层血管会收缩,皮脂腺与汗腺分泌的功能降低,导致皮肤干燥,可以涂抹润肤霜做好保湿工作。饮食方面要多喝水,还可以吃一些蜂蜜、木耳、水梨等。
2. 熬夜
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:“冬月不宜清早出,夜深归,冒犯寒威。”穿衣也需保暖,以防感冒、耗伤阳气。
冬季养生强调“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”,保持充足的睡眠,严格遵循生物钟规律是冬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条件。
3. 上火
立冬后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供暖,且冬季常吃火锅等辛辣食物,容易导致体内火气积郁而“上火”。
中医认为,白色食物最能防燥热。做菜时,可以选择白萝卜、白菜、冬瓜、百合、银耳、莲藕等,但肠胃寒凉的人在冬季应少吃萝卜。
5
防腰寒 双手搓腰暖肾阳
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督脉、膀胱经及带脉、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。
腰部为“带脉”(环绕腰部的经脉)所行之所,背部有督脉及膀胱经循行,“督脉主一身之阳”,足太阳膀胱经为阳气运行的重要通路,特别是脊椎两边的肾腧穴是肾脏所在的位置。肾喜温恶寒,常按摩能温煦肾阳、畅达气血。
上篇: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