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3日5时35分,处暑节气至,处暑即“出暑”,也就意味着夏天结束了,八月将末,三伏已尽。处暑正值夏秋之际,此时昼夜温差较大,人体血管容易出现极度收缩情况,那么处暑应该如何养生呢?
1.防“秋乏”宜早睡
秋意渐浓之时,人体代谢比夏天要慢上一些,这时候就容易感觉到“睡意绵绵”,这就是所谓的秋乏。出伏之后一直到处暑节气,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,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,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。
要想化解“秋乏”,就要保证充足睡眠,早睡早起,避免熬夜; 饮食清淡,宜多吃西红柿、茄子、马铃薯、葡萄和梨等食物。
2.润燥补肺宜吃它
入秋以后,空气干燥,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“燥”。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,人体极易受燥邪入侵,出现口干咽燥、咳嗽少痰等各种燥病症。
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中写道:“肺主秋……肺收敛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补之,辛泻之”。酸味收敛肺气,辛味发散泻肺,秋天宜收不宜散,所以要尽量少吃葱、姜等辛味之品,可适当多食酸味果蔬。秋季燥气当令,易伤津液,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。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,以滋阴润燥者,还可适当食用梨、葡萄、大枣、柑橘、糯米、粳米、蜂蜜、石榴、菠萝、乳品等柔润食物,以益胃生津。
3.“春捂秋冻”宜讲究
俗话说:“一场秋雨一场凉”,处暑过后,气温逐渐下降,日夜温差逐渐增大,但白天气温仍较高,要注意随时增减衣物,适当“春捂秋冻”,但需以不过寒为宜;
一些老年人因新陈代谢慢,体温感知比年轻人更敏感,也有的老人害怕着凉感冒,会早早地换上很厚的衣服,但是初秋时节温度也还是较高,如果出太多汗,再吹上一点秋风就很容易感冒,如果早晚温差大,可以适当地披上一件薄外套。
上篇: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