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过后,秋季的特征也逐渐明显,因为天气转凉,燥邪当令,伤津耗液,人容易出现口干、鼻干、痰黏、皮肤干裂等症状,很多人的体质开始下降,经常生病,对此,秋季应该如何养生?少生病,实际上,上古医学宝典《黄帝内经》早就给出了答案。
根据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”以上就是《黄帝内经》对于秋季养生的概括,要想少生病就要遵循秋季养生的法则,尤其是人到了中年,一定要避开这3件事,身体会更强健,顺利过秋冬。
第一、不要太早穿过厚的衣服
天气转凉,不少人担心自己感冒,因此,很早就穿上了厚衣服,殊不知,初秋还是有些炎热,要是遇到比较热的中午,穿太厚就会出汗,出汗之后,要是吹了风就会感冒,所以,要注意不能太早穿上过厚的衣服,早晚温差大的话就可以带上一件薄外套,等到中午热的时候就能随时脱掉了。
第二、不要露“脚踝”
大部分爱美的女性朋友都会露脚踝,老话都说“寒从脚起”,脚距离心脏最远,血液供应比较少,循环满,加上足部脂肪层比较薄,因此,极易遭到风寒侵袭。
要知道露脚踝的危害,首先,长期露脚踝会让你变丑,由于血管不停地收缩膨胀导致静脉“塞车”,冷热交替会导致皮肤粗糙甚至天冷了就会长冻疮。
其次,加重关节炎,要是本来你的关节和腿有些问题,长期路脚踝就会让你更痛苦。
露脚踝会让脚部的血管热胀冷缩,血管压力增大有可能会让血压升高,对患有冠心病的人而言,增加了诱发心脏病的风险。
最后,脚踝有很多重要的穴位,如果经常暴露脚踝容易引发消化不良、痛经、月经不调、小便不利、脚气、失眠、湿疹、耳鸣、头痛目眩、腰脊疼痛、糖尿病等各种问题。
第三、睡觉时肚子不要受凉 保护胃部
秋季的早晚温差比较大,因此,我们要注意防寒保暖,睡觉的时候要注意关好门窗,注意胃部保暖,以免秋风流通导致脾胃受凉。
要引起重视的是,不能让肚子受凉,护理好脐部,因为肚脐部位表皮最薄,皮下没有脂肪组织,对于外部刺激十分敏感,要是稍微不注意,晚上睡觉暴露了腹部或者是很多女性朋友喜欢穿露脐装,这时,寒气都会通过肚脐入侵人体。
不仅要避免做以上三件事,还有养生“三宜”要记住,尤其是人到了中年。
1、防秋乏 入睡宜早
秋三月的养生方法指的就是立秋后的三个月,在《黄帝内经·四气调神大论》就有提及:秋季三个月是植物成熟的季节,霜气劲急,地气清肃。适应这种环境就应该早睡早起,晚上九十点入睡,以养“收”气;早上六七点起床,以顺应阳气舒展,使肺气得舒;适时午休。
天气转凉,加上比较干燥,细菌与病毒非常容易繁殖,因此,我们也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,防止感冒,不仅要保持室内通风,还要注意个人卫生,少去人多的地方,以防呼吸道、肠胃炎、感冒等疾病的感染和传播。
与此同时,我们应该适量运动,加强锻炼,因为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、加快新陈代谢,增强肺脏器官功能,提高身体免疫力,比如,慢跑、散步、打太极拳或者是瑜伽等运动都很不错。
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,处暑过后,天气还是比较炎热,人也容易急躁,要注意收敛内心的火气,使之舒畅和顺,尽量少发脾气,保持良好的情绪,多亲近大自然,呼吸新鲜空气。
2、防秋燥 饮食宜润
处暑过后,饮食宜适量,不能吃太饱,早餐可以吃一些粥,既能防秋燥又能养胃,比如,银耳粥、莲米粥或者芝麻粥等。
夏末秋初之际,脾胃正处于一个虚弱的状态,因此,处暑后不宜吃得过于寒凉,不然伤及脾阳,原动力不足,全身气血生化容易受到影响,水湿凝聚不散,可能会出现外干内湿。
入秋后,有必要注重身体的调理,秋季“进补”主要以“清补”为主,不妨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,例如,瘦猪肉、鱼、鸡等。
3、夏秋交 防病宜养
临床上发现,夏秋交替时,有几类疾病多发:一就是外感的疾病,比如,感冒、鼻炎、慢性支气管炎等易发;二是心脑血管疾病,像中风、心脏病、猝死等容易突发;三是精神、情绪等疾病复发,例如,抑郁症、失眠症等;四是骨关节疾病易复发,比如说颈椎病、风湿性关节炎、膝关节炎等;五是肠胃病如腹痛、腹泻等多发。
在这个多事之秋,中医认为,日常生活保健在于慢养,适当的泡脚和穴位按摩以刺激人体的经穴,调节阴阳平衡,加快经络气血循环,加强对五脏六腑的调养,对体质和情绪波动较大如失眠等情况有调理效果,还可起到治病防病的效果。
处暑时节,可用药材泡脚,每晚8-10点用40度左右的水泡脚20分钟左右,加上一点艾草效果更好。
艾草被誉为“医草”,其性温,归肝、脾、肾经,是名贵的中草药,誉满中国,李时珍也对其推崇有加。
有一小部分的人群在泡脚时,会感到膝盖很凉,这表明了体内的寒湿正在被排出体外,艾草泡脚极其适合那些脸色苍白、手脚冰凉、失眠头痛以及患风湿的人群,只要长期坚持泡脚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体内好像升起了一股暖意,气血通畅了,体寒、睡眠、关节等困扰都会通通不见。
上篇:
下篇: